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36956
复旦投毒案:心理症结的病理切片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人人健康》 2014年第5期
     发生在去年,并且一直让大众广泛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于近日在上海一审宣判。一审宣判之后,电视里两位老人掩面哭泣,一个是投毒者林森浩的父亲在哭;一个是受害者黄洋的母亲在哭。没错,两位老人一定会哭,因为一个是已经失去儿子的母亲;一个是即将失去儿子的父亲。透过这样一个母亲和一个父亲的眼泪,让人们感觉法庭上的一审宣判没有赢家。这是两个非常值得同情的家庭,因为拉扯孩子不容易,又送到了名牌大学,离三十而立只有一两年的时间,然而一切都将戛然而止,还有家庭的命运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复旦大学投毒案纵然让我们心痛,但木已成舟,如何从案件中得到启示和教训或许更为重要。其实,最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那一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的同时,让我们再一次对当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忧虑。那么,究竟该如何救治那些“冷漠的心”?如何找到心理症结的解药呢?或许,在以下内容中会找到答案。

    “投毒案”折射心理健康问题

    从2013年4月1日林森浩向室友黄洋的饮水机里投下剧毒化学品,到4月16日黄洋抢救无效死亡,再到11月27日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喧嚣了快一年的的复旦大学投毒案,随着法庭上法官读完“判处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书后,暂时可尘埃落定。

    一个愚蠢的行为,不仅毁掉了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同时还留下了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而面对两个家庭的悲情结局,我们在同情感叹时更应有些许反思。天使和魔鬼之间总是一念之差。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林森浩和黄洋无疑都会成为这个社会需要的精英人士,可是现实总是充满着戏剧性。那么,是什么让林森浩这位复旦大学高材生走向一条不归路的?

    其实,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后,人们不禁就能联想到一系列类似案件: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甚至在复旦大学投毒案爆出后没几天,又一起类似悲剧就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演,学生袁某拿水果刀捅向了舍友蒋某的胸部,致其身亡。

    本是同窗同寝的好友,最后竟要致对方于死地,这不禁让人在心中惊呼:这得有多大的恨!可此类案件的通报则普遍让人大跌眼镜,嫌疑人多只是因为生活琐事而致关系不合,导致心怀不满而预谋投毒或伤害。尽管在上千万大学生中,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概率极小,但无疑折射出当代高校学生隐藏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按此推测,或许,由扭曲心态而导致的心理疾病,就是让林森浩这位复旦大学高材生走向一条不归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在复旦投毒案发生后,教育部发言人也曾表示:当下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要更加关心学生,及时帮他们解决困难,疏导情绪。这些都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学生这一群体中,已不容忽视。

    找出心理症结的解药

    类似复旦投毒案这样的极端事件发生,仍属于个案,并不代表所有的大学生,也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扭曲的心态。不过,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而中国疾控中心较早前的一项调查统计也显示:全国大学生中,约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

    实际上,从根本上讲,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新一代人才面对社会挑战时,他们的承受能力、他们的应对能力以及他们能否为这个社会提供更良好的心理氛围。所以,这不仅仅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全局问题。而这些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的确越来越多,不少高校甚至在招生过程中都启动了心理测试环节,这体现了对年轻一代心理健康的担忧。

    山西大医院精神卫生科专家介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具备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与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家庭因素有关;第二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与同学们从小到大在竞争环境中不停磨合,甚至与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挑战和压力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第三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与这些年来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对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更关注业务能力的培养有关。这就导致了在进入更加宽松、自由,但是同时又潜在竞争的高校环境中时,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隐患就不断暴露出来。

    据专家介绍,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有各种各样的体现。有些体现在针对自身,比如说忧郁症,比如说心理抑郁,甚至走向自残或者是自杀。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与其它同学不正当竞争时采取的心理敌视甚至是作出进一步错误行为的情况。此外,还体现在他们参与到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时,无法从容面对今天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和挑战,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过度自负,不能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

    “事实上,不少大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或疾病,也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例如一些大学生经常口口声声说‘郁闷’、‘空虚’或是‘寂寞’、‘无奈’等,这些都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而失恋、考试不及格、不会做家务、受到同学嘲讽、缺乏人际交往等在平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成为导致他们情绪崩溃的导火索。”专家表示,其实,心理疾病的解药就在每个人自己心里。如果一旦心中出现郁闷、焦虑等症状,莫要回避,应要尽早发现,及时倾吐,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千万不要憋在自己心中,自己钻牛角尖。同时,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应打开心扉,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交友圈子,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如果情况严重,还应主动到心理健康门诊就诊,倾听专家建议,配合药物治疗。

    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长的良药,更是避免“复旦投毒案悲剧”重演的解药。

    那么,该如何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专家介绍,生活琐事就酿成血案,无疑都显现出了病态人格,这就是一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遗传、成长经历、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密切相关。而一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也可变成顽疾,就容易导致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于有心理疾病和障碍的人而言,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矛盾日积月累,就容易让其精神受到刺激,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造成破坏和伤害他人。因此,从发展的观点看,预防这种破坏和伤害行为,应从健康心理塑造和心理问题干预抓起。这就要求,在家庭方面,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应不单单存在于物质的表面,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在学校方面,应摒弃快餐式教育理念,重视人格心理教育,助其塑造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在社会方面,应多传播正能量,以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减少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其实,不仅是学生,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就跟感冒一样常犯,但人们没有像感冒一样对待它。”按照该专家的说法,现在心理医生太少,而且不少人对心理问题有偏见,所以学校和社会都要多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和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及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加强人际交往,建立心理支持网络,在他们受挫时听其倾诉,对其开解,以帮助他们释放怨恨与不满。”

    除了外界干预,出现心理问题后该如何自我干预呢?据了解,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性困惑、适应障碍等是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对于自我干预,国内心理危机干预咨询师给出了一些建议。1.认知调整。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正确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要懂得欣赏别人,更要懂得欣赏自己;2.面对现实,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切忌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3.始终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保持大学生应有的热情、激情、自信、乐观、坚强进取的心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公益性活动,发挥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4.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注意在交往中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优化自己的性格,善于和各种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避免以自我为中心;5.积极主动寻找帮助。如果觉得心理问题已经不能通过自我干预、调节来解决或自我干预效果甚微时,要自觉地尽快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 http://www.100md.com(常晓)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